原题:传播东方文化 贡献东方智慧——“中韩文学对话会”在绍兴举行
本报讯 9月25日,在鲁迅先生诞辰139周年之际,“中韩文学对话会”在浙江绍兴召开。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鲁迅文化基金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旨在交流中韩文学的发展,加深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沟通互鉴。
“中韩文学对话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世界文学对话”系列活动第四场,自2017年起成功举办了中俄、中法、中印三场文学对话会,传播中外文学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外文学的崇高境界,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云交流的形式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在大会致辞中说,东亚各国取得抗疫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守望相助的合作精神和根植于东亚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东亚传统文化里诸多重要主张,在日益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韩文学艺术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凝聚成为两国的传统智慧和处世哲学。
此次中韩文学对话,不仅立足于两国文化传统,更关注当下现实,以文学透视中韩社会发展,共享两国文学成果。为此,会议设立了“鲁迅在韩国的接受研究”“中韩近现代文学译介”“中韩文学经典推荐”三大主题。
今年恰逢韩文版《鲁迅全集》出版10周年,王锡荣发表了关于鲁迅与韩国文学联系的主题演讲,董炳月、朴宰雨将鲁迅研究放置在东亚背景之下,在东亚历史巨变中重估鲁迅传统。金在勇、洪昔杓、金河林将鲁迅视为中韩文化交往的桥梁,比较两国的文学创作。王达敏介绍了桐城派学者李诚独立自由又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施爱东则通过截然相反的宗族历史叙事,探讨构成“民间性”相辅相成的两个向度——叛逆与顺从。洪廷善阐释了韩中文化异同。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李建军赞扬了中国作家史铁生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白智廷则通过韩国作家韩江的作品透视暴力世界中的文学力量,讨论了中韩文学发展各自存在的问题。最后,两位学者分别推介40年来两国10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加深比较研究,激荡两国文学智慧,建立不同语言互相尊重的文学秩序。
9月26日,文学研究所与会学者和鲁迅文化基金会就当下鲁迅研究现状举行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