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查询

科研动态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差距及分布时空演进
2021-06-25 15:18  |  浏览次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高技术产业是以尖端科技和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服务建设的企业集合,主要包括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三大领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新兴产业门类不断涌现,高端化发展趋势日趋显著,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独具特色的高新产业带,分别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和西安—杨凌高新区为中心的四大高技术产业密集区。从高新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的地理分布看,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以2013年为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8334.62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76.12%,中部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6520.22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4.23%,西部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204.06亿元,仅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9.65%,东部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是中西部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3倍多;就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而言,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为19496个,中部地区的企业数量为4996个,西部地区的企业数量为2402个。由此可见,从地理分布上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差距十分明显。为此,本文运用相关的计量工具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差距及分布时空演进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如下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差距呈现怎样的变动趋势,哪些因素导致了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差距?更进一步探究,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布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演进的,又将朝向何种方向演进?
本文主要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差距的测度及分解和产业分布时空演进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进行梳理。
(1)高技术产业空间差距的测度及分解。刘志迎和邓丽君(2006)运用CR指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等对1995-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五大行业的空间集聚进行了证明,得出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聚集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最大。梁晓艳等(2007)通过对1995-2004年当年价产值的Theil熵和相对增长速度进行计算,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程度正在逐渐加剧,且在少数几个省区集聚;通过Moran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的构造,揭示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韦素琼和李健(2012)以福建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锡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对空间差距进行测度,发现高技术产业在各城市间分布不平衡,高度集中在福州和厦门2个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另外利用EG指数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发现福建省高新技术总体处于中等集聚水平。施海燕等(2013)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呈现两极化的空间分布,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刘华军和赵浩(2013)通过1995-2010年高技术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非均衡特征十分显著,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产业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界限,此外,高技术产业的极化现象在时间序列上表现的越来越显著。金春雨和王伟强(2015)从空间计量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聚集,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区域之间的产业集聚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规模经济等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知识溢出等对产业集聚有显著的反向作用。Alecke等(2006)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探讨德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度,并将其与产业特征、产业集聚力理论联系起来,发现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产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把希望放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和有效的发展上,结果会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