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查询

政策动向

新时代干部队伍提高治理能力问题思考
2020-07-16 07:54  |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改革、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力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成效,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所以,新时期提升领导的社会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的关键,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干部治理能力的内涵

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出现“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将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治理主体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报告针对干部治理能力指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即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用正确的政治思想看待问题想干事的能力,也要有用科学办法解决问题干成事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八大本领”可以理解为评判和检验新时代领导干部基本功的重要标尺,也是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主要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要求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指出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综上可知,干部治理能力就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信念坚定的政治能力,还要有联系群众、合作共治、应急管理、依法行政的理政能力。

二、新时代干部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足方面的本领恐慌,主要体现在意识淡薄“不想为”、观念钝化“不敢为”、本领恐慌“不会为”意志薄弱“难作为”

(一)意识淡薄“不想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信念模糊,宗旨意识不强,“四风”未除。如,有的干部心中无群众,行浮于表,不求实效;有的干部急功近利,不理实情,拍脑袋,想当然;有的干部不愿费心出力,浅尝辄止,纸上谈兵;有的干部官僚习气,打官腔,讲空话、套话,语言失范;有的干部懒政怠政,遇事拖躲,得过且过;有的干部以权谋私,违规侵占,损害集体和群众权益,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二)观念钝化“不敢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特别指出“事在人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有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时刻保持战胜困难的斗争精神和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但是,现实中有一些干部,或因“这事以前没做过,难!”而裹足、或因没有先例(本本)可循而止步,还有一些干部畏难苟安,面对新问题绕道而行,阻碍了工作的创新与进展。

(三)本领恐慌“不会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但是,现实中有一些领导干部既不注重学习与实践锻炼,也没有“一日三省其身”的自我反省与总结,即使心中有念想干事也苦于无能不会为。如,有的干部基本功不扎实,面对新形势没感觉、遇到新问题没办法;有的干部实践经验匮乏,面对突发事件慌张无措;有的干部理论实践两张皮,基层调研只会握手,不会交流;有的干部适应能力欠缺,换个新地方就胆怯,难以理政。

(四)意志薄弱“难作为”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的事业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坚定的恒心、反腐抗变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但是,现实中一些干部或耐不住基层工作的寡淡与寂寞,频繁跳槽,最终一事无成;或抗不住不良环境的影响诱惑,追求私利,甚至腐败堕落,沦为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