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查询

国际视野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07-16 08:16  |  浏览次数:

为了更好地研究体验式教学,我们特地申请了与此相关的课题(课题编号:SGT184-15),通过对课题研究本人深刻地感受到体验式教学法在培养数学兴趣、培养团队交流、促进元认知水平、启发思维能力和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帮助。

1.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初步阶段,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摸底,结果发现有73%的同学成绩差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缺乏熟悉的生活情景……其实,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教学的使用恰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1.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如果能利用学生刚上课几分钟的“专注、好奇”等心理巧妙地进行新课导入,必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思考问题,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予以指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上《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我设的导入就是用PPT导入小故事《西游后记》,涉及到八戒找悟空借钱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强烈共鸣,从而积极、专注地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提升教学效果。

1.2在情境中创设体验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因教学环节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创设体验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积极动手实践,体验过程,突破抽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课时,为了更形象地引出椭圆的定义,我指导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准备好一条定长的细线,一张A4纸,两颗图钉,一根铅笔完成一个体验活动。首先将细线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准备好的A4纸上(要求细线的长度超过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将绳子固定的位置做上记号,接着用铅笔拉紧细线,然后在纸上慢慢的移动,纸上就得到一个封闭的曲线图形,并要求观察图形是什么?等学生完成之后发现原来得到的图形是椭圆,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趁机会继续追问:如果我们调整图钉的位置(改变细线的长度),又会得出什么图形?还有,有没有发现在椭圆的绘制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就这样不断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绘制椭圆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理解椭圆的定义了。

1.3组织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突破学生对空间立体几何图形的三维空间抽象思维,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空间立体几何模型制作大赛”兴趣小组活动。大赛在学生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响:“不是吧?三棱锥结构就是这样的的?”“哦,原来这三个图就是老师讲的三棱锥的三视图,我能从三棱锥的模型中找到!”“我终于明白老师说的规律——‘长对正、宽平齐、高相等’是什么意思了,真有意思!”……。大赛不仅突破了三维抽象思维,还激发了他们对立体几何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了解题速度。

2.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实现

对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体验中自主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舍得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我曾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题:给三天时间思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及周边常见的工具测量操场边上的那根旗杆(假设人无法到达旗杆底部,且旗杆底部与操场平)。到了测量当天,我正得意地等着学生来请教时,却看到他们有的搬来了课桌,有的带着米尺、四十五度的直角三角板和三十度内角的直角三角板。他们先把课桌椅放在操场上的一平地上,再把四十五度角的直角三角板竖在上面,然后用眼睛观察,使得眼睛、三角板顶端、旗杆顶端三点共线,记录课桌位置,之后撤课桌,再使用另一三角板顶端、眼睛、旗杆顶端三点共线,记录课桌位置,并测量两次课桌位置之间的距离,最后用采集到的数据及正余弦定理测算出旗杆高度!看着团结合作、干得热火朝天的学生们,我欣慰地笑了。这样的体验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会促进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3.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什么是元认知呢?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过程和认识产品或任何与认知有关的东西的了解”。也就是说,所谓的元认知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因此,依据元认知的特点,教师应多跟学生强调,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我们都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平、要学习的任务和要求,选择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特征的学习策略,而且在学习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不断地修正认知策略,从而才能更快地完成。比如,在《函数单调性》这节课中,为了对函数单调性概念抽象的元认知的突破,我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导学法,从图形的单调性的直观感知到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图象变化特征,再到用数学符号描述单调性的形式化,最后得到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定义,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过程,效果良好。总之,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策略,而且在课堂上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调整原先设定问题,直到学生能顺利理解为止。通过这种示范,引领学生不断地熟悉并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更加自然地渗透到学习其他知识中去,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的培养。